首先你必须了解你举的修辞手法的含义
通感 人们通过、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各种器官感知外界事物,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相互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却能够互相转化,彼此沟通,不分界限,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官上。汉语修辞学中就把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通感”或“移觉”。如: “风来花底鸟语香”,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风随柳转声皆绿”,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颜色;“鸟抛软语丸丸落”,这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汝尔。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白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弹琴》) 琴声初起,低微柔和,如少男少女切切私语,倾诉柔肠;陡然高亢洪亮,如勇士扬鞭跃马奔赴疆场,所向披靡;后又飘渺微茫,似浮云柳絮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随风流散飘扬;接着琴声错杂,如百鸟和鸣,忽然看到一只孤立不鸣、卓然不群的凤凰;最后奏出最强音,如梦登奇崛险峰,寸步难上;收音则陡然下跌,戛然而止,如登高失足,一落千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体的事物,两者似无关联,一经沟通,这位亡国之君深长、沉重、无穷无尽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仿佛都能看得见。 “便教春思乱如云,莫管世情轻似絮”(晏殊《玉楼春》) 人到春天的思绪乱得象飞云一样飘忽不定,世态人情轻得象飞絮一般不可琢磨,在这里诗人把主观情感视觉、触觉化了,仿佛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还学过——“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比兴 用现代的话说,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如《豳风·七月》、《大雅·生民》几乎通篇都用赋的手法进行描述。比,就是打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如《魏风·硕鼠》用老鼠比喻贪婪的统治者,《卫风·硕人》用一连串比喻来展示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兴,即是起兴或发端。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的景物,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兴还可以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关雎鸟的鸣叫,引出描写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思慕。《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象征姑娘的艳丽青春。
下面的我就不善长了,只是简单介绍一下。
双关 一个词语或句子同时兼顾字面上和字面以外的两层意思,而以字面外的意思为重点。通常包括谐音双关、意义双关、语意暗示等。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4洞房昨夜庭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5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酬朱庆余) 对偶 上下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词语) 字数相等 词性相当 平仄相反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2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5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 顶真(顶针) 用前一句的结尾作为下一句的开头,藉相同的词语使上下句的意义连贯。 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垓下歌)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诗) 3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4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蔡邕:饮马长城窟行) 看看文献资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