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有哪些历史名人?
近代天津历史名人众多,有于敏、钱其琛等人,再介绍其中的几位,交流分享!
王光英(1919—2018),原籍天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优秀代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杰出领导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名誉董事长。
汤一介(1927—2014),生于天津,原籍湖北梅县。现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
邱晴(1929—2023年1月4日)女,天津静海人。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侯宝林(1917—1993),生于天津市,北京人,满族。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界开创性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近代天津历史名人很多 ,主要介绍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南开大学创建者张伯苓和弘一法师等人,以飨读者。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1926—2019),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人。
1960年底,于敏等参与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当时我国只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用于氢弹计算的只有很少时间。于敏领导下的人员主要靠用计算尺计算。1965年10月下旬,于敏开始核武器理论研究,解决了热核武器中很多关键性的理论问题。氢弹原理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对中国核武器研究有重要贡献。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奖项,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张伯苓:南开大学创建者
张伯苓(1876—1951),天津人。曾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等职,一生致力教育,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等学校,重视戏剧教育、音乐教育和环境教育,最早将奥林匹克运动概念带入中国,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张学良、马骏、曹禺等曾是南开大学学生。
曹禺: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生在天津一个没落官僚家庭。原名万家宝,中国杰出现代话剧剧作家。曾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学习。为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等。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誉。
李叔同: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李叔同(1880—1942),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生于天津河北区,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毕业于南洋公学、东京美术学校,做过教师、后剃度为僧,尊称弘一法师。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中国,其在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演艺等方面具有很高造诣,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出版学等方面都有创造性发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著名画家、音乐家;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王襄: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
王襄(1876—1965),祖籍绍兴,世居天津。王襄是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收购者之一。为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金石、甲骨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毛公鼎释文》、《滕县汉石刻画记》、《三体石经考录本》、《古镜写影》、《宋钱志异录》、《纶阁所抚金石文字》、《古陶今释》、《古陶残器絮语》、《流沙坠简勘误记》、《秦前文字韵林》、《纶阁文稿》、《纶阁诗稿》、《簠室题跋》、《两汉文物举例》和《入蜀琐记》等。
你知道的天津近代名人请补充。
近代天津是中国北方的大都市,华洋杂处,有很多重要人物曾在此生活,介绍几位新闻界人士。
英敛之
英敛之是我国著名报人,最突出的贡献是创办了《大公报》。这是一份影响了近代历史进程的报纸。
19世纪60年代,天津成为通商口岸和中国较早接触、吸纳西方文明的近代大城市,形成了以华洋交错、新旧杂陈为主要特色的社会环境,也成为开华北乃至全国风气之先、向中国人展示西方文明的重要窗口。《大公报》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诞生的,此后辗转历经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新记时期。
当时,出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的考量,一批知识分子们不仅继承了先辈们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责任,而且凭借着对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的理解,自觉地担负起了开启民智的重要责任。《大公报》创办者英敛之就是其中的一员。
1902年,《大公报》在天津成立。英敛之在创刊号的头版序言上明确表示,开启民智、伸达民隐、抨击权贵、讥评时政是《大公报》的宗旨,如果对于“民之冤苦、官之贪邪”,知而不言,就是有负天职。英敛之对于报纸媒体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使《大公报》在创办之初形成了“敢言”的特色。
例如,1909年7月19日《大公报》发表了英敛之撰写的《异哉某相国》一文,矛头直指权臣张之洞,指斥他是时代之罪人!《大公报》的报道,为清政府和官员所痛恨,但扩大了中外人士对热点事件和政治局势的了解,也为《大公报》赢得了声誉。《大公报》在英敛之主持的十年间,名声大噪,迅速成为闻名于整个华北地区的大型日报。
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
1926年,三人以新记公司的名义,续办《大公报》。吴、张、胡三人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总结自身的从业经验,于1926年9月1日在《大公报》社评《本社同人之志趣》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四不”主张,构成了大公报的社训。他们始终站在爱国的一线。
《大公报》还积极救灾,发挥媒体的强大辐射力和影响力,宣传慈善事业,替灾民乞赈,为伤员募集资金。1928年6月,《大公报》成立“大公报救灾委员会”,连续刊登救灾启事,宣布以服务社会为报纸的天职,向各界募款,“务使一钱之微,必用诸难民”。《大公报》不仅是读者的信息源,更是读者的思想源。1930年创办《摩登》周刊,专门解答青年读者所提出的问题。《大公报》为遭难者、受伤者解决物质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为读者提供各种生活知识,为他们解决各种思想难题,适应读者的精神需要,自然赢得了读者的支持。
近代天津的新闻记者们
《大公报》开风气之先,开辟各地调查通讯、旅行通讯等专栏,以调查各地民众的生活状况,使报纸成为信息不发达年代人们的参考资料。如1934年派记者李天炽搭乘商办新绥公司的长途汽车,以当时最快的速度赶赴西北,向外界报道。1931年春,派记者曹谷冰赴苏联采访3个月,所写的二十多篇通讯在报上一一刊登,比较全面客观地报道苏联建设的成绩,后又编成单行本出版。最有名的当数范长江写的中国西北的旅行通讯,结集为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成为新闻专业的著名教材。
提起女性艺术家,你第一个想到谁?
答:艺术家这个名词,是中国文化领域中,对中国文化创新发展,做岀较大贡献的人,才能称之为艺术家。
而艺术家产生的文化领域是很广范的,例如:戏曲表演艺术家,相声小品表演艺术家,影视表演艺术家,唱歌表演艺术家,词作曲艺术家等等。
如果一提到女性艺术,我会想到郭兰英和田华,这两位女性艺术家,对我的认象最深刻。
郭兰英,我是听着他的歌曲长大的,比喻:《南泥湾》和《我的祖国》等等,许多歌曲唱的非常好,家喻户晓。
田华,是老电影表演艺术家,一生演过许多电影,演技是一流的,很到位,《秘密图纸》,《白毛女》等等许多电影,我很喜欢看她演的电影。
(原创于202O年11月4日)
我怎么第一个想到的是卫夫人呢?
卫夫人教出了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
而且卫夫人是钟繇的学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书法家。
我想不出比卫夫人更伟大的女性书法家了,您知道吗?
我第一就想起了潘玉良
从孤儿,到雏妓,到画家,到中华最高学府的教授,再到世界艺术殿堂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潘玉良做到了。
剖瓜之年的张玉良被舅舅卖至青楼,17岁时,在一场商业贿赂中被当做礼物送给了海关监督潘赞化,张玉良抓住了这次机遇,成为了潘赞化的妾室,并改姓潘。
感念于潘玉良的才情,其夫潘赞化让她学习文化和绘画,没过一段时间,潘玉良的文章背诵的比潘赞化又好又快,绘画方面更是显露了惊人才气,在潘赞化的正室揶揄之下(别人纳妾是为了续香火,您倒好,当闺女培养!),考入了上海图画美术院,学习西洋画。
开了命运天窗的潘玉良为了学习人体画,跑到了女澡堂现场临摹,为此被大妈们狠揍一顿,没辙,后来改为画镜子中的自己。
听从了美术学校的刘海粟校长的建议,潘玉良在丈夫的支持下,来到法国和意大利留学九年,在艺术的旅程中越走越远。

回国之后的潘玉良,先是在国内的母校任教,潘玉良的雏妓经历被学生们扒取出来,报章上也八卦不断,在当时的中国,潘玉良绝对是个热门话题,九年的国外留学生涯,使得潘玉良也心直口快,不太顾忌这些流言蜚语。潘玉良后来在同事聊天的场合中,发表了“男人不如狗”的新颖观点,她的愿意只是说狗并不比男人不忠诚,却被有心人们断章取义,以“人狗相交”话题大肆恶毒攻击。连刘海粟也保不住她,只好辞退,但潘玉良因祸得福,被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潘玉良终究逃不过世俗的攻讦,在她个人的第五次画展上,斩获大奖的作品《人力壮士》上被涂写了“**对嫖客的颂歌”,潘玉良顿时觉得这个社会似乎永远都不会接受她这样出身的一个西洋派画家。再加上她始终不育,潘赞化的正室多有不容,她决定还是逃回法国,平静一下心境。

这一选择让她的余生再也没有回到故国,再也没有见到丈夫潘赞化,但即便是过着比较清贫的艺术家生活,当她收到“孙辈”们正在挨饿的消息时,她也省出生活费不断寄给故国的丈夫潘赞化和后辈们,以度饥馑年代,这也算是当年对潘赞化的反哺了。
潘玉良后来做过鼻部手术,导致面孔并不好看,走在大街上回头率也挺高,但老年的潘玉良却获得了艺术家王守义的倾慕,潘玉良没有给王守义夫妻名分,在生活中互为照料。1977年,潘玉良辞世后,也是王守义为她操办的葬礼,埋葬在了巴黎的蒙帕拉斯墓园,四年后,王守义病逝,也被合葬于此处。
不管是山东大妞巩俐,还是中葡混血李嘉欣,她们的容貌太美,并不像现实中的潘玉良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