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名女?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名女,介绍几位以飨读者。
妇好,姓好(古音:zǐ,同子姓),妇是亲属称谓,先秦女性姓写在最后,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个王武丁的妻子。她去世后被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征战沙场,东征西讨拓展疆土,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堪称是中华远古第一女杰。
妇好像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前610年),姬姓,春秋时期卫国朝歌人,是卫公子顽和宣姜的女儿,是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嫁给了许国国君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诗经》中收录了许穆夫人创作的存世之作四言抒情诗三首,流传至今。这是目前世界上所见到的第一个女诗人的诗作。其诗作充满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被誉为“中华第一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
解忧公主(公元前121年—公元前48年),她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汉武帝为了巩固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将20岁的解忧公主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她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予三任乌孙王,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她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做出贡献。70岁时,她上书汉宣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汉宣帝同意她归汉,并亲自出城迎接她归来。公元前48年,解忧公主在长安去世,享年73岁。
解忧公主
冯嫽,生卒年不详。公元前101年,以解忧公主侍女兼女官身份,随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乌孙国,并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多才多智,代表解忧公主出使西域诸国,在协助解忧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做出很大贡献,堪称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由于深得西域各国人民的敬服,被尊称为“冯夫人”。
冯嫽
冼夫人(约512年,一说522年 —602年),又称冼太夫人、“岭南圣母”。南北朝时期高凉郡(今广东茂名地区)人。她是当时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历经梁、陈、隋三代,一生坚持民族团结,促进汉俚民族融合,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坚决革除社会陋习,推动俚人社会文明进步,为岭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周总理曾称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
还有哪些名女请补充。
谢谢!
在中国历史上,名女何止其一,太多了。
有武则天、西施、王昭君、貂蝉、太平公主、文成公主、杨玉环、穆桂英、花木兰、、李清照、秋瑾、宋庆龄、李真等等。她们都是为国为民付出了自已的一切。
她们有的是著名的文人,如李清照。有的参与了政治活动,有的卫国xi
边,南征北战,如穆桂英、花木兰、李真。有的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一身,如西施、王昭君、貂蝉、文成公主、秋瑾、宋庆龄。
还有赵一曼,一位四川宜宾的爱国妇女,把自已的热血洒在了东北的白山黑水,为抗战,为中华民族的安危付出了自已的一切,气壮山河!
李真,共和国唯一的女将军<少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妇女部长,文武双全,南征北战,是我军历史上一朵带刺的玫瑰、军花。
上下五千年,中华大地人杰地灵。向女英雄们致敬!
向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和英勇献身的女英雄们致敬!
嫘祖、妇好、武则天、王昭君、李清照等5位女子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贡献,这些女性形象有才智美貌兼具,挑战生命的底蕴,超越了世俗与平庸,是一面飞扬着精神的旗帜。她们的丰功伟绩不亚于中国历史上的圣人的影响力。
韩信为什么可以攻下齐国自封齐王?
谢邀!项羽不能攻下齐国的原因:
一是三分齐国引起田荣不满。项羽攻下咸阳后,分封天下诸侯,自封西楚霸王,三分秦地和齐地,因田荣未救项梁而没有封王,把齐地一辟三分,分别封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改封田时为胶东王,引起田荣不满和反抗,田荣将三田赶的赶,杀的杀,统一齐地,尔后立为齐王,从此和项羽结下梁子,项羽也为自己在齐地问题上的失误结下了仇人。
二是在齐地烧杀抢掠激起了民愤。项羽因田荣造反前来攻打,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特别是多次坑杀投降士卒引起众怒,虽然田荣被杀,但齐地军民不愿受降,相互联合起来一致抗击项羽兵马,田荣弟弟田横拥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树起大旗,率领齐地军民和项羽进行坚决斗争,使项羽完全陷入齐地既不能取胜,又不能脱身。
三是刘邦攻打彭城把项羽逼到两线作战的境地,让项羽最终没有拿下齐国。
韩信迅速打下齐国,并自封齐王,一是郦食其功不可没。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齐王放弃对韩信的战斗命令,二十万齐国大军放弃了抵御韩信进攻的准备,齐国上下都已经准备投降汉军,没有一点对汉军的戒备。
二是韩信借机对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齐国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韩信听说齐国马上要投降汉军,也就放弃了对齐国攻打的打算,但被手下数问点醒,突然对放弃抵御的齐国军队发起猛攻,并一路追到齐国国都临淄,齐王被韩信的突然袭击给打蒙,烹了郦食其后遂逃到项羽处求救,此时齐国已被韩信灭亡。
项羽攻打齐国数年而不得齐地,完全是项羽心眼狭小,排挤田荣,导致对齐国政策严重失误,逼反了田荣,加之剿灭田荣时,在齐地烧杀抢掠,激起民怨,引起齐国军民同心抗击项羽,所以项羽虽屡攻打齐国,而不能攻占齐国。韩信之所以迅速能攻下齐国,在于郦食其的口,还在于齐国的信,更在于韩信的突然袭击,三个原因成就了韩信很快拿下了齐国,并自封为齐王。谢谢!
首先看看当时的形势。楚汉相争已然到了白热化阶段,与此同时,汉阵营的韩信攻灭了赵国,风头一时无两。除了楚汉两大势力,另外一大势力是齐国田荣。因为田荣与项羽有宿怨(项羽在分封诸侯时没有封田荣而分封了其他田氏,导致田荣最先叛楚),所以田荣就成为汉王这一方可以拉拢的人。当时刘邦所派去当说客的是骊食其,这个人有三寸不烂之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一个“狂生”的形象。在他的游说之下,齐王田荣已经有心归附刘邦,并且放松了戒备。(韩信的影视形象)
另一方面,刚攻克赵国的韩信,本来是要攻打齐国的,但是听说骊食其已经劝降了田荣,准备停止。好死不死的是,韩信身边的蒯通劝说韩信继续发兵,自然是为了争夺功劳。因为骊食其的原因,齐国已然放弃警备,所以韩信进兵很快,等田荣发觉的时候,以为骊食其故意麻痹自己而给韩信创造战机,于是烹杀了骊食其,自己则兵败逃走。
韩信能够如此简单地攻下齐国,可以说是大大地占了骊食其的便宜。
占据齐国的时候,正是刘邦和项羽在成皋一带拉锯战的白热阶段,偏偏这个时候韩信来请求刘邦封他做“假齐王”,这里的假,相当于代理的意思。刘邦听了自然大怒:我这里打仗危在旦夕,你却乘火打劫想要封自己做王。但是此时刘邦在客观上对韩信也无有节制的办法,张良、陈平一劝说,刘邦也立马醒悟过来,只好顺坡下驴地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于是只好封韩信作了齐王。但正因为此事,刘邦对韩信有了很深的忌讳,韩信之死的伏笔,早在这里就埋下了。他身边的蒯通一直劝说韩信自立争天下,但是韩信终于不肯背叛刘邦。(蒯通)
谢邀作答,呈一管之微识,纵论古今;圣哲无欺,见一叶而知秋,心如烛照。
窃闻得天下者,当怀仁布德于四海。昔项羽封侯自霸,三分弱齐之举,政出无差。田荣灭三田浑一齐地,联天下共拒项羽,当是时应传檄安抚,齐之罪在田荣之一人,军扬威而震远,抛重利而解其盟。联盟破,齐人惧祸而缚荣未可知也。
然项羽挥师残灭之举,其联盟必同仇敌忾,群起而攻之,使其成唇齿顾望之心。项羽非敌一齐,敌天下也。攻齐不下非战之过,乃政之失也。
韩信值齐百敝之余,民心思安之时。后有刘邦怀仁布义于天下之君,前有郦生政诱自安之舌,况信又有横扫天下之能,取齐如探囊矣!
项羽之政亡于取齐未得之时,韩信之命断于自封齐王之始。是矣鉴古明今,驭常情而通至道;岂非串联故事,翻青史而无余思。
《田横五百士》是怎么回事?
汉高祖刘邦刚刚统一天下时,发生了一起著名的****事件。这次自杀的共有五百多人,被后人称为“田横五百士”。
事情是这样的:
田横是齐国的旧贵族,齐王田氏的后裔。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田横的堂兄田儋也在狄(今山东高青县东南)地自立为齐王,起兵反秦。田儋在和秦将章邯的战斗中兵败被杀后,田横的哥哥田荣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田荣自己担任齐相,田横为大将,平定了齐地。
后来,项羽和章邯大战,田荣没有出兵相助,和项羽结下了仇怨。项羽灭秦后自称西楚霸王,大封诸侯,把齐地一分为三,却没有立田荣为王。田荣就自立为齐王,以田横为将军,全部占有了齐地,并联络赵将陈余一起反对项羽。
项羽非常生气,起兵攻打齐国。田荣大败,逃跑后被杀。得胜的项羽烧毁了齐国的都城,对所过之处都大加屠戮,齐国人无法忍受,就再次聚集起来反叛他。
田横收集招募田荣被打散的士兵,聚集了好几万人马攻打项羽。就在这时,刘邦带领军队杀入了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顾不上理会田横,急忙回兵彭城对付刘邦。此后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相持不下。因此田横得以再次收复了齐国的土地,他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自己担任丞相。齐国的大小政事,都由田横决定。
后来,刘邦派郦食其到齐国,游说田广和田横,想让他们归顺汉朝。田横被郦食其说服,准备归顺刘邦,就解除了对汉军的防备,放任兵士饮酒,并派使者和汉朝讲和。但韩信听了蒯通的计策,对毫无防备的齐军来了个突然袭击,先打败了齐国在历下驻扎的守军,接着又攻入了临淄。
田广和田横见汉军突然出现,非常生气,认为是被郦食其欺骗了,就烹杀了郦食其。这时,项羽派大将龙且带领军队来援救齐国,齐王田广和龙且在高密会师。韩信和曹参继续挺进,在高密大破齐楚联军,杀死了龙且,俘虏了田广,派大将灌婴继续追击齐国的残余军队。田横听到田广已死,就自立为齐王,带兵迎击灌婴。田横被灌婴打得大败,只好逃到梁地,投奔了彭越。
刘邦消灭项羽后,自立为皇帝,封彭越为梁王。田横害怕被杀,就带领他的部下五百多人逃入海中,住在一个小岛上(今山东即墨的田横岛)。刘邦觉得田横兄弟几次平定齐国,齐国的贤士大都依附于他,要是让他继续流落在海岛而不加以收揽,难免会有后患。就派使者赦免田横并且召他入朝,田横辞谢说:“我曾经烹杀了陛下的使者郦食其,听说他的弟弟郦商在汉朝为将,所以我不敢奉诏进京。请允许我做一个平民百姓,呆在这海岛上。”
使者回来报告,刘邦立刻下诏给郦商:“齐王田横将要到京,谁要敢动他,立刻满门抄斩!”接着又派使者把皇帝下诏给郦商的情况告诉了田横,并且说:“田横如果来京,最大可以封为王,最小也可以封为侯;若是不来的话,就派军队去诛灭他们。”
田横就带了两个门客一起乘坐驿站的马车前往洛阳。到了离洛阳不到三十里的尸乡驿站,田横对使者说:“人臣面见天子应当洗沭干净。”于是就在驿站停了下来。田横对他的两个门客说:“当初我和汉王都面南称王,如今汉王成了天子,我却成了四处逃亡的俘虏,要去事奉他,这已经够耻辱的了。况且我杀了别人的兄长,却要和那个人一起侍奉他的主人,即便他惧怕天子的诏令,不敢报复我,我就能心中无愧吗?陛下想见我,不过是想看看我的容貌罢了。现在陛下在洛阳,若果马上砍下我的头颅,你们带着头颅送到洛阳,面貌还没有毁败,还是可以一看的。”
说完话,田横就自杀了。他的门客就捧着他的头颅,和使者一同奔驰到洛阳去见刘邦。刘邦见了田横的头颅,感叹说:“这是贤士啊!”就用王者的礼仪厚葬了田横,并且任命这两个门客为都尉。
谁知田横的葬礼举行完之后,那两个门客在田横墓边挖了两个坑,都自杀了。刘邦大吃一惊,认为田横的门客都是贤德之人,听说还有五百多人在海岛上,就派使臣去招他们前来。哪知这些门客听说田横已死,也都自杀了。这五百门客就被后人称之为“田横五百士”。
“田横五百士”慷慨赴死的忠义精神,令人赞叹不已。司马迁在《史记》里感叹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后人对此也多有吟咏,比如北朝的庾信在《周大将军吴明彻墓志铭》里写道:“江东八千子弟,从项籍而不归; 海岛五百军人,为田横而俱死焉。”杜甫在《赠司空王公思礼》一诗里写道:“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横客。”
士为知己者死,“田横五百士”的悲壮故事彰显了那个时代的豪侠精神,也引发了后人的思考:“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龚自珍《咏史》)如果田横他们当年选择了活下去,最终又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呢?
韩信打败齐军之后,俘获了齐王田广,于是田横便自封为齐王。但是后来失误败与灌婴,几经周折跑到一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上,这时他的身边只有几百壮士。后来高祖派人劝降,诏书中许以高官厚禄,不降便杀绝。后来田横带领两门客上了大陆,在驿站沐浴更衣等待期间,对门客说,昔日我也是帝王,今日成了败寇,我岂能俯首称臣,高官于我而言简直奇耻大辱。于是拔剑自刎。高祖获悉落泪,后人极力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