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上是这样,但不完全准确。
中国历史上素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之争。周代是标准的分封制,封君对天子履行保卫中央的义务,而在自己的封国能享受行政、经济、等全权。这个制度与中世纪的欧洲极为相似。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改行郡县制,从上到下一管到底,超级中央集权。
汉朝建立后走了点回头路。一方面要照顾共打天下的功臣分些异性王,一方面又大封同姓王平衡之。这也体现出刘邦眼盘秦亡时各郡县不积极勤王甚至冷眼旁观的教训,觉得还是多封些同姓王保卫刘家天下好。但汉时的分封制不同周代,它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同时并行,号称“封国制”。诸侯国掌握实现行政权的丞相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实际上起监督作用。不过各王依然权力很大,多少程度上受中央控制取决于王与丞相斗智斗勇的结果。结果最终爆发七国之乱。武帝时通过推恩令化大为小逐渐削弱之。
但晋代又走回头路。晋武帝感觉三国乱世主要是因为各州刺史割据造成的,所以打算以藩王制约之。因此恢复古代分封制,大封27个藩王,以郡为国(故称郡国)。大国2万户,军队5千;中国1万户,军队3千人;次国5000户,军队1500人。甚至异性也有公侯伯子男,封国大则1万户,次国5千户,小国5千户以下。藩王理论上没有行政权,但由于操作上经常任命藩王督某州,因此实际上藩王不仅享受本封国的经济利益,而且行政军事权利也很大。但很快藩王又坐大重蹈七国之乱的复辄,而且这次更厉害,是八王之乱,杀得天下大乱直到藩王取代皇室直系登基为止。
唐宋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制度,只是地方割据势力时有兴风作浪。
元朝有点特殊,早期成吉思汗年代是实行类似周代的分封制,让孩儿们分别建立起四大汗国。但元朝正式建立后,在元朝内部汉化实行了行省制,诸王再没封国。
明朝又有点儿走回头路,朱元璋虽继续元代行省制,但同时又大封诸子为藩王保卫明廷。藩王虽无直接行政权,但手握重兵且常干预地方政务,燕王也正凭这个造反当了皇帝。但其后藩王就逐渐失去权力而成虚衔了。只是明代藩王在经济上实惠极大,虽然是封个藩王就给上百万亩良田,弄到明末已经无地可封了。
清朝学乖了,虽然也封王,但只是虚封,光领工资而没有权力,算是史上最穷的王。
看来当皇帝也难,不分封吧怕地方政权割据,分封吧又怕皇室内讧。其中开国皇帝似乎比较喜欢分封子孙,管你今后是否造反,起码也是我的子孙当皇帝。但后面的皇帝就难做了,只要设法消藩,这个矛盾直接明代都存在。
总的来看,中国历史是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过度的趋势,但这是个逐渐的过程,并曾多次反复。
严格地讲,晋代应该算是最后存在诸侯国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