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闯出了哪几位最著名的人物?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山海关界定关内和关外的中原大地,从清初到民国百年间,几次迁移的人数加起来达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迫于生计的人们。从关内到关外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漂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其中闯出几位著名人物:
孙继高,原籍山东人,东北金帮的开山祖,金帮称他为:把头起始祖。
孙良,山东莱阳人,放山(挖人参)第一人,被尊奉为:老把头即开山祖。
赵尚志,原籍山东济东县,祖辈闯关东到辽宁朝阳县落户,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杨明斋,原箱山东平度人,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总司令。
王德泰,原籍山东莱州人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
夏云杰,原籍山东济水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祁致中,原籍山东曹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
杨子荣,原籍山东牟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级侦察英雄。
吴俊升,山东济南人,奉系军阀主要首领。
张宗昌,原山东莱州人,曾任直鲁联军总司令。
闯关东称得上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活动。山海关的城门,就是关内和关外的分界线。从清朝到民国,无数迫于生计的山东人开始往关外寻求活路。从十九世纪开始,由于黄河下游天灾不断,山东一带的农民顾不得朝廷的禁令,纷纷冒着危险闯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的来历。
东北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孙继高,金帮称之为“把头始祖”。不仅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金帮亦多为山东人。在淘金的山东人中,最著名的是夹皮沟金矿的韩宪宗。韩宪宗是文登韩家庄人。嘉庆年间,韩宪宗的父亲韩元毓从山东逃难到东北,辗转多地,最后定居于吉林省桦甸木箕河地窨子。
挖人参,俗称“放山”,也叫“走山”。民间传说,第一个放山人是山东莱阳人孙良。他原是个穷苦的长工,听说长白山有种名叫“棒槌”的植物,比金子还贵重,便与同乡张禄跋山涉水到长白山去挖人参。俩人干了3年,挖了不少人参,商定再分头干3天,然后打点行装回山东老家去。谁知,张禄一去,再也未归。孙良急了,到处寻找,找了7天7夜也没找到。干粮早吃光了,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蜊蛄河旁边。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过来,捧了几口河水喝了,看见水底有只蜊蛄,抓来活嚼生吞了。身上有了点力气,他抓起一块尖石,在一块大石头上刻画着:
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亲兄弟,沿着古河往上寻。
三天吃了个蜊喇蛄,不找到兄弟不甘心!
写完,便昏死过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的放山人尊奉他为“老把头”,即“开山祖”。传说 农历三月十六是他的生日,放山人就把这天作为他们的节日,祭祀老把头,祈求一年的丰收。
闯关东是指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具体时间为顺治八年(1651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先后闯关东的山东人高达2500万人。
绝大部分闯关东的山东人都默默无闻。但也有少数著名的人物,在东北广阔的大地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赵尚志:原籍山东省齐东县,其祖辈闯关东至辽宁省朝阳县落户,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杨明斋:原籍山东平度人,是中国***创始人之列的重要党史人物,中国最早的***(俄共)。
王德林:原籍山东沂南县人,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总司令。
王德泰:原籍山东莱州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
夏云杰:原籍山东沂水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
祁致中:原籍山东曹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
杨子荣:原籍山东牟平人,中国人民解教军特级侦察英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吴俊升:原籍山东济南人,咸丰末年祖辈迁到奉天省昌图府(今辽宁省昌图县)落户,奉系军阀主要首领。
张宗昌:原籍山东掖县(今莱州人),奉系军阀之一,曾任直鲁联军总司令。
"座山雕"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潍人,被其堂兄带到东北,以伐木为生,后加入土匪,以有三绝,被推为匪首。
孙继高:原籍山东人,东北金帮的开山祖,金邦称之为"把头始祖"。
韩宪宗:原籍山东文登人。嘉靖年间,韩宪宗的父亲韩元毓从山东逃难到东北,是淘金的著名人物。
孙良:原籍山东莱阳人,放山(挖人参)第一人,被称为"老把头"即"开山祖"。
清朝做过什么贡献?
满清为中华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领土扩大了几倍,使我们实事上统治了西藏与新疆;二是民族的融合,实现了唐以后真正的民族大融合;三是清皇族让位于共和,开创了所有朝代没有的和平政权变更。
从明代开始,原来散居在我国东北边疆的一支属于金朝后裔丶叫做建州女真的民族,进入山海关,逐渐侵入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居留地,建立起了清王朝。在最初的七八十年间,征服者对于被征服者实行了残酷的镇压丶统治丶奴役和掠夺,国内充满了火和剑丶血和泪。疯狂的屠杀使得全国人口锐减。清征服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政权,并逐渐完成了封建的军事的统治和基本上稳定了农业上的生产秩序,并逐渐地扩大了疆土和征服了周边国家成为附属国。
清朝(1636——1912),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它是所有封建王朝中最后一抹余辉,也是最后一次辉煌。
只是,清朝到了中晚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与世界潮流与时俱进,最后在东西方列强的蚕食鲸吞下,国内各种反抗势力打击下,蜕变为腐朽没落的东方封建帝国,最后轰然坍塌,让中国后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
所以,倍受后人诟病。
但,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全面考量这个王朝,不难发现,这个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王朝,曾经给中华民族作出过许多贡献,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地位。
疆土的扩张,奠定了现在的中国版图
1635年,皇太极征服了内蒙古和朝鲜,
1644年,清兵入主中原,
1661年统一了汉地十八省,
1683年统一了台湾,
1688年将沙俄的殖民地势力赶出了黑龙江流域,
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疆域,
1689年,康熙击败了葛尔丹,将外蒙古纳入了清朝版图,
1727年,征服了西藏和青海,
1757年,灭准格尔汗国,将西域纳入版图,并改名新疆,设置了伊犁将军府。
在统一蒙、藏、疆的过程中,又带动了蒙古族、藏族和伊斯兰民族和中原民族多民族的融合,在西南地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革除土司制度,派中央官员管理,促进这一地区与中原民族融合。通过这次各民族的大融合,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的团结、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清朝极盛时期,国土面积突破了1300万平方公里。清朝使用正式国名为“中国”。
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
在清朝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之前,没有那一个王朝的人口数量超过清王朝的。
历数清朝之前的历朝历代
两汉期人口6000万,
隋朝是5000万,
唐朝是8000万,
宋朝突破了1亿,
明朝也在1亿左右。
到了清朝的中晚期,人口逐渐增加到了4亿多
清朝中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国家相对和平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时,农业和丝织业、制瓷业为主的手工业的发展,带动商业也取得明显进步。特别是长江中下流的江南地区,经济更是发达,人民更是富足。
在文化领域方面,也是历史上空前繁荣的
清朝入主中原以来,非常重视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尤其重视汉文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也是考察儒家文化,经史子集。
而清朝统治者们,从小就要学习四书五经,不光会满语、金文,更要学习汉文化,学一口流利的汉语。
在文学艺术方面,譬如今天仍是经典的《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等。
在学术领域,譬如文化汇编类《康熙字典》、《四库全书》、以及《全唐诗》、等等。
但是,当时的“文字狱”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历史上最残酷的。
在人事用人方面,大胆提拨任用汉人做官
清朝在统一中国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亟待大量管理人才,而其中大量优秀官吏,都是汉族。
清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拨人才,不管是满族、蒙古族、汉族,都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
譬如清中晚期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清末中兴”四杰,都是汉人。
这样做,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是需要胸襟和魄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