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人的生活方式、观念、习惯都是会变的,这个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一些培训机构管理制度不严格,学生比较自由、散漫,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所以家长选择培训机构一定要认真考察,选择专业、管理严格的机构。
目前艺术培训类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国家教育部门正出台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制度。相信未来一定会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首先从学生来说,培养主观能动性,根本在于培养学习兴趣,以兴趣为导师,选一门或者两门艺术学科,认真学习勤学苦练。
对家长来说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老师和孩子的沟通桥梁。积极排忧解难。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
对老师来说学习兴趣的持续性,老师的授课能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把每一堂课讲的细致入微有趣,才能让学生持续性学习,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并帮助解决。
以上三点做到协调配合,艺术机构的学习氛围就朝着积极向上的健康发展。
你最喜欢的艺术家的一幅画?你好,我是艺术领域作者书与电影与艺术,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艺术作品。
我最喜欢的艺术家的一幅画:
夭折的玫瑰——米莱斯《奥菲莉娅》
“拉斐尔前派”代表画家米莱斯的成名作《奥菲莉娅》,再现了《哈姆雷特》中的情节,具有美感的画面和严谨细腻体现了“拉斐尔前派”的主要特征,成为一直影响至今的画作。
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她处境的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生长在水中一般。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851年,19岁的伊丽莎白·希尔达走进位于“拉斐尔前派”的集体画室。米莱斯,这位拉斐尔前派最天才的画家,邀请她为他新作《奥菲莉娅》做模特儿。
年轻的希尔达浑身散发着罂粟般的美感,她的美貌流露着哀愁,双唇却又透露出无动于衷的冷漠。
因为患有肺病,希尔达脸上常常浮现出异常的红晕。加上一头栗色的长发和纤细的身材,更让她充满纤弱却致命的诱惑。
虽患肺病,可对于热爱文学和艺术的希尔达而言,能够扮演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的人物,这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米莱斯体贴地在浴盆底下加了煤油灯,在温暖的水中,希尔达摆出奥菲莉娅死在溪水中的姿势,让米莱斯可以描绘她死亡后的安详。
作品最终顺利完成,而浴盆里的水变得冰冷,沉迷于艺术与美的米莱斯和希尔达全然不知煤油灯早已熄灭。毫无疑问,希尔达的肺病骤然加重。
正是希尔达脆弱的身体,让米莱斯的《奥菲莉娅》活了起来。
画中,奥菲莉娅静静地漂浮在水草茂密的水面上,四周绿树成荫,花草芬芳。
她穿着华丽的裙袍,嘴里唱着古老的歌谣。她双眼无神,一脸木衲地望着天空,她将慢慢地沉入水底,最终与她凋零的生命奇妙的融合在一起,仿佛在述说,死亡便是这世间最极致的美。
在描述风景时,米莱斯遵循拉斐尔前派宗旨,以科学的态度精确地描绘了每一花朵。
他特意去到萨利州的河岸近距离观察自然,把原剧作中提到的花朵都细致描绘出来,并且这些花朵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除了原著中所提到的花,米莱斯还加入了一些表达自我情感,具有象征意义的花,比如出现在花环中代表死亡与长眠的罂粟,象征着缅怀和绝望的勿忘我,还有画面前景象象征奥菲莉娅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的荨麻。
《奥菲莉娅》一问世,就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画坛和观众。
作品甚至影响了其后的梵高等画家,他在1873年给弟弟写的信中提到:“一开始,英国画家对我没有吸引力,但是其中有些还不错,比如画了《胡格诺派教徒》、《奥菲莉娅》等的米莱斯。”。
关于《奥菲莉娅》
“拉斐尔前派”代表作家米莱斯的成名作;
画面再现了《哈姆雷特》中的情节;
具有美感的画面和严谨细腻体现了“拉斐尔前派”的主要特征;
画作的模特也成为让画作津津乐道的看点之一;
该作不仅影响了其后的绘画史,也影响了直到今天的影视界和时尚圈。
感谢阅读,我是艺术领域作者书与电影与艺术,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艺术作品。
我最喜欢的是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郊外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画的内容结构大致分为三个段落:开首为郊区农村风光;中断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此画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
画家在创作绘画中,采用的是散点透视,长卷构图中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整幅画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船过虹桥的紧张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部分,形成有艺术效果的最精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