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人体写生课用裸模,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

近几天来四川美术学院人体写生课使用裸体模特一事,被炒的沸沸扬扬,争议很大。

其实人体写生课使用裸模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全国各大美术院校中都是这样。

各大美术学院的老师,在上人体写生课时找的模特什么年龄的都有。男女老少都可以,上至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下至刚刚会走路的小孩,都是学生们临摹的对象。

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对异性模特是有好奇心的,特别是第一次见到漂亮的女孩赤裸裸的站在你的面前,有心动的感觉也是很正常的。但是看多了画多了,就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了,和面前摆的一个石膏像没什么区别,就是一个物体。心里只是想把画画得更加逼真,更加细腻。

美术学院的老师也考虑到这一点,通常找一些农民工来当人体模特,他们来了就脱衣服,被学生画完穿上衣服拿着钱就走。

到了今天2019年,如果人们还对美术学院的人体写生课用裸模品头论足的话,就实在是有点过分了。人体写生课是美术学院的学生的必修课,地球上自从出现生命以来,开始了漫长的进化,一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人体是自然界中最美的物品,所以画人体就是追求美,欣赏美。

大家都知道断臂维纳斯是漂亮的女神,这个雕塑就是裸体的。就像男医生给女病号看病,都觉得很正常,没必要也不应该去隐藏。 如果都用欣赏和崇敬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情,就不会有邪恶的想法了。

这些模特是为了艺术而献身的,我们应该尊敬他们。但是也有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把裸体模特做成网络红人,打着艺术的旗号,做着龌龊的事情,实在是叫人唾弃。

画家使用裸模是艺术创作的需要,是非常正常的事,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

据了解,在美术学院写生课用裸模是非常正常的艺术创作需要,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有想歪了,想斜了,才觉得这不正常。

而且人体写生是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是美术教育不能少的一个环节。



大家一定还记得,父亲画女儿裸体画事件

60岁四川画家李壮平因一组油画成了“名人”,油画主体是他女儿李勤的**写真。父亲画女儿的裸体,在国内画坛可能史无前例。他亲自画23岁女儿李勤的裸体画《巫山神女》、《东方神女山鬼系列》,引发大论战。

有人认为其伤风败俗,不顾传统伦理道德;

也有人认为画家和女儿是为艺术献身值得敬佩。我比较赞同这样的看法,我觉得很高尚,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也不是什么低俗的事。

如果你能从艺术创作中读出其他味道,那你一定是具有其他味道的人。

比如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是非常正常的医疗诊断和救治,怎么能和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扯在一块儿?

比如,产科、妇科有男医生;男科里边也有女医生,这是一样的道理,而作为护士可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看病救人,他们的身份就是医者,他们的工作对象就是病人及其疾病。没有其他乌七八糟的东西。

艺术家用裸模来创作,摆在眼前的就是一件艺术品,一件具有生命的人体艺术品,怎么能和那些低俗龌龊的东西放在一块儿来谈呢?

(借用李壮平大师的作品配图,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你觉得给你印象最深的艺术作品有哪些,并详细分享一下?

《溪山行旅图》

原画

大学二年级学山水画的时候,第一次在画册上见到《溪山行旅图》的时候就被它的气势深深地吸引了。然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临摹,我是按照原画的尺寸(100cm*200cm)去临的,当时很有成就感,今日观之缺点甚多,不过今后可能也不会再有这么长时间去画一幅画了,也很难有学生时期的心性了,罢了罢了,只能观画聊以慰藉了。

笔者临摹作品

简单介绍一下,范宽(约950~1027)名中正,陕西华原人。范宽为人豪爽狂放且嗜酒好道,“以天合天”,“天地有大美”不受世事拘束也不爱功名,心醉高山茂林之间,这种性格其实是最适合创作巨幅山水的。其作品气魄雄伟,境界浩莽,墨韵浓厚,笔力鼎健,其画品极高,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是范宽《溪山行旅图》最突出的特色。此画给人感觉气势逼人,一是构图,主峰巍峨浩大,面积占画幅的三分之二,给人有巨大的压迫感,二是用笔用墨,他用雨点皴表现体积和重量感,构成了苍茫雄浑的气势。深深地冲击着观者的心灵,更使人产生无尽的凝思……

笔者临摹作品

作为范宽传世的真迹之一,《溪山行旅图》右下角树叶丛中有“范宽”二字题款,这还有个小故事。明清时期的著录里,没有提到画家的款印,几百年间,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画上的题跋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为范宽。然而在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有定数,1958年8月5日,李霖灿从画的右下角树丛中发现了画家的签名。

原画

“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范宽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现。”李霖灿在回忆录中将那个激动人心的一刻化为了永恒。李霖灿指出,自己采用的是在考古发掘时最常用的网球法,才发现范宽的签字。

笔者临摹作品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马队铃声似乎也渐渐进入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情画意在一动一静中显现出来。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又处于和谐之中。

笔者临摹作品

明董其昌也评此画为“宋画第一”!


最后谢谢朋友们阅览,欢迎大家讨论。

感谢邀请,看到过的艺术作品很多,国内国外的各举一例吧!

先说说中国的这幅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我排了三个小时的队才得见真容。很难得是这次央美的展览是全卷展开,所以前来参观的人真是乌泱乌泱的。当我看到真品时,确实被他描绘的盛大场面所震撼。《八十七神仙卷》以道教人物为主题,描绘了天庭朝会的盛大场面。画面中绘有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三位主神,十位神将,七位男仙官,六十七位金童玉女。一百八十七个人物形象重叠有序,安排得错落有致,画面的空间感和节奏感十足,是经典的中国散点构图方式。画作中的线条长短不一、虚实不定、曲直相间、抑扬顿挫,真可为“气韵生动",见大唐白描绘画之风彩!背后曲折离奇的故事更是令人称奇,如此巨著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我能见到整幅真迹,也算三生有幸了。《八十七神仙卷》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再聊另外一幅是我前两年去荷兰阿姆斯特丹,专门去了梵高博物馆,看了很多梵高的真迹和资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向日葵》,不是《自画像》,而是那幅《盛开的杏花》。我非常喜欢这幅画,站在原作面前静静的看着,春日水蓝色的天,朵杏盛开,一片片薄薄的粉白色是那么纯洁,没有一丝邪恶。虽然笔触仍是梵高那熟悉的笔触,但让你感到的是宁静与平安。完全不像他其画带给大家那热烈,奔放,癫狂的感觉。而当时的梵高正在巨大的伤痛中,他刚刚经历了一场猛烈的亢奋和精神错乱。为什么那时的梵高能画出这么温馨和谐的画呢?因为他的弟弟提奥有了一个儿子,取名Vicent Willem(文森特 威廉姆)。梵高知道后开心的不得了,于是他画了这幅杏花作为贺礼送给自己的侄儿。这预告新生命开始的杏花,代表着梵高心中人就留存着对安宁祥和,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幅画的尺寸算是梵高作品中比较大的,离远几米看更有一番感觉。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体验一下梵高这幅《杏花》,非常非常特殊不一样的感觉!

借这个问题分享给大家两幅画,感谢阅读,感谢邀请!欢迎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