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画画的人聚集在这几个地方“大芬村、乌石铺、宋庄”狭小的房子以及走道,楼梯间,屋檐下多半出租了出去,成为了各种各样的画室和工作室,成为千万画工们的天堂,在那里默默追逐梦想。
一、深圳的大芬村:它是“中国油画第一村”,是因为这里每年能生产和销售出100多万张的油画作品,年销售额逾亿元。并且主要针对欧美市场,可以说,欧洲市场 70% 的油画来自于中国,而中国 80% 的油画产自大芬村。
在大芬村,画画俨然成了画工生存技能。无关于艺术或梦想,他们真正在乎的,不过是借助画画来填饱肚子而已。
在一间狭小拥挤的画室里,画工每天和其他兄弟们挤在一起,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便全部拿来练画。 等到画技娴熟,不用草图就能落笔成画,足可以假乱真之后,他们就渐渐扩大到流水线生产。
一人画眼睛,一人画鼻子......每人负责一个局部,形成一条完整而系统的产业链。在画工的手中已经产出了10万幅梵高名作,
《星空》《自画像》《向日葵》,凡是比较畅销的梵高作品, 都在他笔下重复了成千上万次。大芬村多的是这样,日复一日地从事着机械化的劳动,却依然过着收入不高的生活的画工。
二、厦门的乌石浦油画村:画工在自己狭窄的画室里作画。1992年,第一批300多名画师、画工进驻乌石浦村,由此拉开了乌石浦油画村发展的序幕。
如今,约0.25平方公里的油画村,共有画师、画工4000余人,画店商近200家,从事油画后勤工作的人员约10000人,从事油画产业配套工作约3000人。
2003年以来,厦门每年油画出口创汇都在2亿元以上,占世界油画市场约五分之一。
三、北京的宋庄:
真是想不到,在皇城根儿下,还有上万人在那儿这样子生活。
真是想不到,在首都北京,在日益浮躁的社会里,在当前大经济环境不太景气的情况下,画家们的整个艺术生态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宋庄街头行人稀少,很多画室除了我一个看客,一个人也没有。一时之间,心情很复杂,如果他们卖不出去画作,他们如何生存生活呢?高昂的房租费,还有水电费、生活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呀!在这个领域,说是热门也不热,说是冷门也不冷,一些画室估计也是生存艰难。
有的画室都很破败,有的废弃了,有的拆掉了,有的倒是也正在装修。这里估计也是个大水缸,每天,都有很多人卷起铺盖卷儿,默默地离开,到别处去谋生,闯荡,每天呢,也有不少人扛着背包行李来到此地,租房子,开画室,搞展出,扎根,开创自己的艺术家生涯。
宋庄画家村,其实也是整个北漂人追梦人的一个缩影吧,有过繁华,也有过几落寞!
个人浅薄之见,还望大家多多指点,谢谢?
我一同学的女儿,文文静静的,考入四川美院学油画。毕业后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地方中小学当美术老师,二是自谋职业。
最后,这个女孩选择到北京798艺术中心的一家画廊工作,一边继续画画,一边做画廊的营销工作,收入也不太稳定。
每一年,全国各美院的毕业生有数万人,他们最终是否还在从事美术这个行业?他们的生活怎么样?通过调查发现,继续从事专业绘画的画家只占5%,其余都在从事与绘画有关联或无关联的工作,也有个别人彻底放弃了画画。
有一对夫妻,租住我们小区的房子。男的是鲁美毕业,东北人。女的是中央美院毕业,兰州人。都是学雕塑的。夫妻二人四十岁了,没有孩子,各自在外打拚,生活上捉襟见肘,有时靠父母接挤。我和男的聊天,他让我看他手机上的图片,展示他这些年和别人合作,为一些城市和高速路口做的不透钢雕塑,超大型的,挺震憾的。可是这样的活越来越少,他们夫妻准备开一个少年儿童绘画辅导班,以此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俗话说“穷画家,画家穷"。画家没名,画作就没人赏识。为了生存,有的开班招学生,有的当画匠(大芬村的绘画者),有的改行卖房子,还有的合伙开公司。总之,能赚钱的事都有人做。在北京宋庄画家村里,我看见有画家买宣纸,一次只买一张。也有成功的画家,一幅画卖个百八十万,住着别墅,开着豪车,画室有二百平米的面积。当然了,这类成功的大咖终归是极少数。
其实,大部分画画的对艺术仍然是不悔不倦的追求,虽然艺术之路充满曲折和艰辛,但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总会有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