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一高附属小学怎么样?

洛一高附属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优美,是一所教育质量很好的学校。

洛阳洛龙区洛一高附小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培养,使学生在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学习中,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意志、培养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洛阳洛龙区洛一高附小教师秉持着敬业乐群,爱生立人的教风,不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现代化设施基本齐备,教学楼、活动室,操场等硬件设施均达到办学标准。

学校自创办以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家长的支持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迅速,不断壮大。近年,学校教学质量突出,办学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自身发展态势向好。

很好的。洛一高是洛阳市重点高中它的附属小学肯定差不了的。洛一高附属小学的师资力量雄厚,老师讲课认真到位,学校管理比较严的,老师对同学认真负责的。

洛一高附属小学的校园资源丰富,校内校外都非常干净整洁的。食堂伙食干净卫生的

学校非常好

洛一高附属学校是在原洛龙区实验中学的基础上,与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合作共建,旨在加强该学校的教育水平;为9年制义务教育,共48个班,建设占地约70亩,在校生达2400人,教职员工178人、学校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强大,是一所教学质量很好的学校。

洛阳有什么古遗址?

说起洛阳的古遗址,人们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莫过于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刘秀陵、二程故里、函谷关等赫赫有名的景区,至于其它诸多古迹遗址却鲜有寡闻,这是对古都洛阳历史的一知半解。

洛阳号称是十三朝古都,如果充分了解了洛阳的一些代表性古迹遗址,就会对洛阳的悠久历史有个清晰认识,更会对洛阳的历史厚重感肃然起敬。

那么,我们摸着洛阳城的历史脉络,总结出几个最具历史代表性的古遗址,来彰显洛阳十三朝古都形象。

在说洛阳古遗址之前,我们不得不先从古代对洛阳城的各种称呼上说起。

根据洛阳历经各历史朝代的变迁,对它的称呼也如唐诗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形容洛阳城的诗句,“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是的,洛阳城历经各朝代,对洛阳城的称呼可谓是年年岁岁城相似,岁岁年年名不同。

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洛阳城,历经一千五百余年的建都史,都可以从洛阳城的称呼上窥见一斑。

夏朝时期,称洛阳为斟鄩(zhen xun)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洛阳被称为斟鄩,是夏太康、仲康及帝桀的国都。今天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村,1956年考古发现的“夏都斟鄩城遗址”就是证明洛阳建都最早的遗址。

这座由是由堂、庑、庭、门等组成的规模宏大的斟鄩遗址中心殿堂,是中国最早的帝王宫殿,他决定了后来历代帝王的宫殿朝堂格局。

商朝时期,称洛阳为西亳。

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洛阳又被称为西亳(xi bo),是商朝的都城。现位于洛阳偃师尸乡沟村的“商都西亳遗址”,再现了商灭夏后建立的这座影响后代的城市建筑群模式。

遗址城内纵横的道路,交错的街道,各大小城区的层层相套,足以看出三千六百多年前古人对城市建设的非凡规划。

西周东周时朝,称洛阳为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这时的洛邑就是洛阳城的又一称呼。现今包含洛阳涧河瀍河两岸的王城公园、天子驾六、战国时期的粮仓、战国至西汉时期陶窑和加工作坊、青铜器作坊等古遗址等组成了“东周王城遗址”。

洛邑是史书明确记载的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是第一个选择以居中央控四方建都筑城统治理念的奠基者。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洛阳称为雒阳。


西汉刘邦在洛阳称帝,伊始曾定都洛邑,后迁西安。直到东汉刘秀定都洛邑后,改称洛邑为雒阳,后期的曹魏、西晋、北魏朝代一直定都雒阳。经过几个朝代约三百多年的经营,尤其是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已是集聚不少民族与西域商人的拥有六十多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现在位于洛阳市东约十五公里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公园恢弘,可以窥出当年洛阳繁华的盛景。

其中,位于遗址南郊的东汉灵台遗址,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

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时期,洛阳又称为洛京、京洛、东都、神都、洛城等

这个时期是洛阳的鼎盛时期,自隋朝定都洛阳后,后续的唐、后梁、后晋、北宋都已洛阳为京都,这时的洛阳是无以撼动的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富弼、欧阳修、李白、杜甫、白居易、理学家朱熹、二程、邵雍、李贺等无数当时的名人墨客皆以在洛阳著书讲学为荣,以至于有“洛阳纸贵”的成语脍炙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就是在洛阳完成的。

隋唐时的洛阳城,曾达到居住百万人的世界最大都市之列。

隋朝的国家粮仓——回洛仓、唐朝的国家粮仓——含嘉仓,这些至今已列为洛阳隋唐大运河遗址的景点,见证了当时洛阳城经济的繁华。

张九龄诗曰“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便可看出当时洛阳在隋唐时举足轻重的位置。

至此,由洛阳历代的不同称呼,看得出,作为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有长达一千五百余年的建都史,它是世界古都史最长的城市。

于是我们整理出洛阳按年代先后的建都史,找出对应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个古遗址上窥出一斑。

夏朝——洛阳夏都二里头斟鄩城遗址。

商朝——洛阳商都西亳城遗址。

周朝——洛阳东周王城遗址。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朝——洛阳汉魏城遗址公园。


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朝——洛阳隋唐城遗址公园。

看得出,古遗址各地常有,集十三朝古都遗址的却不常有。

而洛阳,就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最后,借用司马光的名句“欲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来做尾,以表达对古都洛阳沧桑厚重的敬意。

 

举报

  洛阳,作为国内四大古都之一,历史积淀深厚.可惜的是多数洛阳人,大多只知道龙门、白马寺、关林、天子驾六等历史遗迹。其实,在郊外,甚至在洛阳城中,还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只是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来洛后,只道洛阳没剩下多少古迹可以凭吊历史了。

  洛阳市区有很多古建筑,但是比较分散,除关林外规模偏小,很多都在小街上,而且政府不重视宣传保护这些古建!周公庙,上清宫,下清宫,河南府文庙,山陕会馆,潞泽会馆,安乐居,关林,城隍庙,老子庙,鼓楼,文峰塔,都是在市区的!

  必须承认,作为四大古都之一,相比首都北京,省会西安,南京,洛阳只是个省辖市,政治地位太低,政府也没太多钱保护这些摇摇欲坠的古迹,

  洛阳现存古建筑及遗址:

  • 洛阳龙门石窟

  • 洛阳白马寺

  • 洛阳老城丽景门

  • 洛阳孟津龙马负图寺

  • 洛阳老城河南府文庙

  • 洛阳老城安国寺

  • 洛阳老城文峰塔

  • 洛阳老城城隍庙

  • 洛阳老城鼓楼

  • 洛阳老城妥灵宫

  • 洛阳老城董公祠

  • 洛阳老城北宋衙署庭园遗址

  • 洛阳唐代宣仁门遗址

  • 洛阳老城董公祠

  • 洛阳唐代宣仁门遗址

  • 洛阳祖师庙

  • 洛阳民俗博物馆(潞泽会馆)

  • 洛阳山陕会馆

  • 洛阳吕祖庵

  • 洛阳都城博物馆

  • 洛阳天津桥

  • 洛阳平泉庄遗址(平泉寺)

  • 洛阳孔子入周问礼碑

  •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 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

  • 洛阳市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

  • 洛阳宜阳五花寺塔

  • 洛阳偃师轘辕古关

  • 洛阳偃师会圣宫碑

  • 洛阳新安函谷关

  • 洛阳偃师颜真卿墓

  • 洛阳巩义北宋帝陵

  • 洛阳水泉石窟

  • 洛阳市宜阳县虎头寺石窟

  • 洛阳处伊川县邵雍墓

  • 洛阳嵩县二程故里

  • 洛阳偃师商城博物馆

  努力发展

  有人说河南虽然是文物大省历史文化厚重,由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失之管理,现有文物景区几呼成了一片废墟,每年从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看,其收入和客流量比云贵川湘陕晋甚至山东都有很大差距。抱着金碗讨饭,可悲呀。

  谈到河南旅游,洛阳,登封,焦作等地区的景点看,各有特色,要加大力度:

  一是加大对外宣传力量,

  二是加大景区硬件建设,如吃住行游;

  三是提高导游的文史素质及服务质量;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合理定价;

  五是合理布局线路串游景点,如仅登封区域就完全可以自成一线,没必要与龙门石窟並串一线,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汉墓及观星台等一日游是多好的线路呀。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因此古遗迹也非常丰富。

(1)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位于洛阳城中轴线上,它作为外郭城正门时间长达530多年。如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后历经隋、唐、五代和北宋,前后530多年。其中最有名的是天堂和明堂。

(3)天子驾六博物馆。是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

(4)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始凿于北魏,后经隋唐北宋的陆续营建,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卢舍那大佛和龙门二十品。

(5)关林。是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是中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

(6)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中国第一古刹。

(7)洛阳古墓博物馆。

(8)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龙门石窟有哪些皇家贵族修建的石窟?

谈龙门石窟就得从北魏建立说起,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

北魏大部分时期佛教艺术十分兴盛,公元460年兴建云岗佛教石窟,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前后,于洛阳龙门开凿石窟,龙门石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陆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洞窟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内的造像多为皇家贵族营建,最大的洞窟传说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洞窟,还有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唐太宗四子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还有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的崖壁上,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万佛洞,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龙门石窟发现了两尊佛龛,造像背后写着这几个字:“大唐永隆二年岁次辛巳五月已巳朔十五日癸未,兰陵王孙高元简奉为亡妣赵敬造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各一区供养。

没有唐太宗在龙门石窟开凿洞窟的记载!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陆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石雕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是世界上造像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唐太宗宠妃韦贵妃开凿的敬善寺窟龛

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内的造像多为皇家贵族营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在奉先寺雕刻的卢舍那大佛,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文昭皇太后开凿的宾阳洞

另外龙门石窟还分布着北魏孝文帝为冯太后开凿的古阳洞、宣武帝为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开凿的宾阳洞、兰陵王孙高元简于万佛洞所造地藏与观音像龛、唐太宗四子李泰为长孙皇后所造的宾阳南洞、唐太宗宠妃韦贵妃开凿的敬善寺、唐高宗为唐太宗所凿奉先寺、高力士为唐玄宗在奉先寺所造无量寿佛等著名窟龛。

龙门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魏、隋、唐和北宋等朝等...

1.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就在这个新的统治中心, 依照云岗的雕造,开凿新的石窟,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25公里的伊阙,在这里山河秀丽,风景宜人。龙门山、香山双峰对峙,中间伊水北流。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岸的峭壁上,长达一公里。

2.龙门石窟现存佛洞1352个,造像近10万尊。佛龛7855,数量之多超过了云岗,其中北魏所凿的佛洞约占1/3。

3.龙门石窟中的代表作用有古阳洞,宾阳洞等。古阳洞开凿于迁都前后,是开凿最早、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一个洞窟,也是北魏王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洞窟。洞口高11.1米,宽6.9米。深14.5米。图案花文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艺术之大成。

3.宾洞中洞高8.4米,进深和宽11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像为中心的五尊雕像。释迦牟尼两足交结坐着,身穿褒衣博带袈裟,通高8.4米。双目垂视,大耳长鼻,相貌庄严。左右待立二弟子、二菩萨。窟顶坐做龙形,雕有莲花宝盖,周云是八个了乐和两个供养天人,洞口两面原有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表现孝文帝与文昭太后及君臣嫔妃们典雅华丽的礼佛场面。

4.龙门石窟艺术风格和云岗石窟的风格很相似 ,有明显的西方佛教艺术的痕迹和北魏的特征。宾阳洞中窟的顶部莲花藻井的周围,有一组,飞天浮雕,手持乐器,翩然飞升,衣带飘扬,姿态非常优美动人。此洞上原有两组浮雕,即著名的“帝后礼佛图”,刻画的可能是魏孝文帝和皇后孝礼佛的场面。可恨的是,这一无价的艺术瑰宝,在1934年被帝国主义分子勾结奸商我挖走了。如今,剩下的两个凹坑,已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历史的见证。龙门最大的石窟在奉先寺。这是武则天时期开凿的,也是唐代石雕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奉天是的雕作,不但吸收了北魏的艺术精华,而且能与汉族固有艺术传统更好地融合为一体,创造出唐代佛教艺术的新意境。奉先寺中间的一尊坐佛,高有51尺多,砌石十分雄伟。从造像上看,既宁静庄严,又很慈祥自然,这与北魏佛像一般都是很威严,在形象上已有明显的变化。大佛两旁侍立有迦叶,阿难都是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的大型群立像。站立姿势不相同,说明了唐代艺术水平的提高。云港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佛教兴盛的产物。石窟的开凿,都曾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这两个石窟本身就是我国艺术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