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学姐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

在天津读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比较勤奋,基本上天天去图书馆泡着。

当时学姐在图书馆负责图书整理,算是兼职工作有工资的。我经常找学姐帮忙找书,一来二去就熟悉了,互相留了微信。

学姐看着挺清纯的,留着一头长发发梢染着点微黄,平时见面话比较少,但是微信上聊的却很多。

我俩从韩寒、郭敬明,聊到日本文学,感觉彼此都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可以说。

有一次我让学姐给找幕府的书,学姐拿着支撑凳翻找,我在下面微微扶着她胳膊。

她下来的时候身子一倾,头发正好耷拉到我脸上,一股清香迎面扑来,感觉血液上涌,脸立刻红到脖子根!

这里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与学姐有关的故事吧,暂且称呼这个朋友为A,A是大学室友,也是班里出名的学霸,新生入学便拿到了学院里的一等新生奖学金,也就是从那时候起,A在学院内的名气便已经开始累积。

如果说只是因为在高考中成绩优异,这份光环会随着入学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那么,在入学后依然优秀却是许多女孩都难以抵挡的魅力。A就是这样,新生军训过后,便成功加入和竞选上了学生会丶班长丶社团等等一长串的“大礼包”。在加上A生180的个子,模样也是很阳光,当时就有班里的女生暗送秋波。

大一还算平淡无奇,到大二的时候,A回寝室的时间变得越来越晚,有时候甚至是夜不归宿。要知道,在大学里,许多学校都要求住宿生不得夜不归宿,尤其是一些高校偏远的校区,还会组织导员定期查寝。宿舍里的人于是开始私下里议论,小黑说:“小A肯定是有事,不然不会回来这么晚,他的作息规律我们都太了解了。”于是,在某一天A踩着熄灯点回到宿舍的时候,我们开始了预谋已久的“审讯”,小张说:“老实交代,即使是一个热衷于上自习的人,也不能每天这么晚回宿舍吧,我们才刚刚大二。说吧,没有我们满意的答案,今晚我们七个就轮着审”。

开始的时候,A只是面带笑容的敷衍了几句,后来自言自语的说:“也不是什么不能告诉人的秘密,说出来也没事”。就这样A把自己每天早出晚归的原因告诉了我们,原来是A在大一时社团里有一位学姐,在A大二的时候那位学姐便大四毕业了,在那位学姐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A的内心非常波动。在这里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那些成绩非常出色的学生来说,出色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成绩,还有他们的那一份敢作敢当的冲劲。A说他并没有想过后果,只是觉得“干就完了”,最终他成功了,和学姐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情侣,这位学姐后来也经常在周末的时候来学校,属于那种在办公室也会迷倒无数人的那种。

再后来,A便经常夜不归宿,晚上去那位学姐租的房子里给学姐做饭,市里的公交往往在晚上九点就没了车,于是,很多时候A只能在学姐家里打地铺,第二天再回到学校上课。至于A和这位学姐的结局,听朋友说,A在某名校研究生毕业后被导师安排出国做项目,在出国前,二人已经领好了结婚证。

看到这个题目,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年龄!上大学还是2000年的时候!大家天南海北的聚到一起!从不认识到成为好朋友,真的是一辈子值得回忆的感情!

还记得那时刚到学校时,因为学校地方不够,临时需要在一个其他的学校暂时住一段时间!学校真的很破,很小,吃的,用的都特别不方便!记得大家满怀期待的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第一次去食堂就被惊到了!我们想象中的食堂是干净明亮,好多好吃的!可事实是走到门口,看到的是没有桌子凳子,没有好吃的!就是一种饭!我们一下就没有吃的欲望了,回宿舍吃泡面!现在想想还是小,都生活太优越了,吃不了苦!

还记得国庆节回到学校,不知道是哪个班的学生秘密组织了**,我们好像很默契的一样都参加了!学校的领导路上截我们,都没有用!**是因为觉得学费很贵却什么也没有。不过还是有点用的,呵呵,饭堂多了别校淘汰的桌子板凳!饭菜也多了几样!寝室多了电话和桌子,也有了画室虽然也很破!

我们寝室的人都特别能玩到一起,吃饭逛街都是一起!还记得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石头剪刀布,输得人必须按照赢的人的要求做一件事,任何事!大家都有玩的特别开,现在想想挺幼稚的!但是挺美好的!

有趣的事太多了,让我慢慢回忆吧!


能否推一本你觉得最好看的言情小说?

推荐寄秋的《小气财神》。《小气财神》是扬州三奇花系列作品之一,是寄秋早期的作品。文笔细腻流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甚是过瘾。

虽然现在凭借着网络的极度发达,小说创作不计繁多,但还是更喜欢更早以前的言情小说。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记忆。经常能想起以前大学时趴在被窝里细细品读的悠闲时光,还有和室友讨论交流的惬意。

喜欢以前的言情,受篇幅所限,不拖沓,情节紧凑,不像现在小说动不动就是几千上万章,只要作者想写,就永远不会有结尾。

这样的小说越来越少了,慢慢的就成为孤本了。

《荆棘鸟》。这本书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

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该作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这本小说内容很悲剧,看得我泪流满面!


有人看过《泡沫之夏》这本小说吗?说出来,似乎有些暴露年龄了。

《泡沫之夏》是我看的第一部长篇言情小说,高中的时候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晚上偷偷摸摸看的。

高中要求住宿,而且宿管阿姨管的比较严。熄灯号吹了以后必须躺在床上,坐着都不行。那会儿我们都会猫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写作业;当然还有打着手电干些别的事的。

就比如我,偶尔会打着手电看小说,一边看小说一边安慰自己说看小说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这本小说还是我跟同学借的,那会真是被这本小说给吸引了,恨不得一晚上就给看完了。

看完还总幻想自己是女主,希望将来能遇见帅气又多金的霸道总裁,或者遇见温柔又帅气的暖男也行,最好这俩都让我遇见,然后为我争风吃醋。

现在想想,高中的我真是好幼稚,好搞笑啊。后来这本小说还被翻拍成了电视剧。大S是女主,黄晓明、何润东是男主。

电视剧我没怎么看,刚才想找出来重温一下,不过,看到两位男主厚重的刘海,浮夸的动作,夸张的台词,想想还是算了吧,留一点小美好在心里。


你见到过哪些灵魂画家的作品?

谢谢邀请。 中国不缺画家。缺少有灵魂的学者、有灵魂的画家。

由于经济的诱惑、传统艺术教育方式方法存在落后性,艺术观念自然跟着落后了。

我们的传统艺术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前人基础上教育、学习方式方法上。

上世纪黄宾虹先生,是一位学者研究型画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较大的突破,艺术理念也突破了前人理念。

落后的艺术理念,是初级有效训练期、积累修练期、创新期的障碍和绊脚石。

先进的艺术理念和自由生长环境,才是产生、培养具有灵魂画家的瑶篮!

默默的问一句“物欲横流的年代还有所谓的灵魂画家吗?”灵魂画家堪称艺术大师了,从古至今,艺术大师都在古而不在今,所以“厚古薄今”是情有可原的,几千年来,艺术还是那个艺术,只是传承艺术的人对艺术的认知、艺术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了,“因人废画”,

既然当今没有灵魂画家,那么我们就讨论古代的灵魂画家吧,由于国画注重“写意”,不强调个人的主观意识情绪,那么就不以个人的灵魂来解说了,而恰好油画注重“写实”,强调个人的主观或者客观情绪以及有所寓意,所以在油画艺术领域中不缺乏一些灵魂画家,

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都是在反映当时整个西方的社会现象,在人们的宗教神学思想极其严重的情境下,艺术家们义无反顾的挑起了属于艺术家的责任重担,用艺术来提倡宣传“人文主义思想”的实在意义价值,

被称之为“欧洲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品描述的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和十二门徒最后一次共进晚餐的情景,耶稣被出卖后感到无助的表情,十二门徒紧张、愤怒、恐慌的表情被艺术家描绘的入骨三分、淋漓尽致,

艺术家是在告诉人们耶稣就是宗教教皇神权者的象征,如今耶稣也被其门徒出卖而感到无助,寓意着西方宗教神学思想“有神论”将土崩瓦解,伟大而高尚的“人文主义思想”从此得到复兴,不得不让人为达芬奇的天才艺术天赋感到惊讶和敬佩,正因为这个灵魂画家,艺术的价值才得到了实现。

吴冠中说:没有灵魂的笔墨等于零

(思源原创图文:水墨创作灵感说)

灵魂是看不见的,因为它没有具体的形。

灵魂是摸不着的,因为它没有实际的量。

灵魂是从话外音读出来的感觉,然,如果读者没有灵魂,不能用灵魂去读灵魂,灵魂还是虚无的。

山水是笔墨合成的,水墨形色,是画家思想情感的发泄,

画的灵魂,是作者把纸布作为他的思想载体,依托画面形式和笔墨语言内容故事,给观众的暗示。

美术是视觉艺术对观众的心理暗示,通过绘画语言给读者提示作者的情感表达。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高于生活”的那一部分。我们通常误解高于生活就是把像改成不太像,那就肤浅了。

让作品具有灵魂触动,那是美术家具有作家的内涵的思想存载。

因此,吴冠中先生说,没有思想存载的笔墨等于零。就是这样来的。

画作的灵魂,不是表面的像,而是神似,神韵。画家和画匠的区别,就是皮毛和血液的类别。

民彥说,画虎画皮难画骨,那个“骨”,就是支撑起画面灵魂的精神支架,就是画家对物象的精神赋予。

笔墨是对灵魂的诠释,高超的灵魂会产生高级的笔墨。

精确的基础素描和精确的楷书,不一定有精美的书画代表作,因为,作者大脑里缺少的就是灵动的魂魄,就是作者本土民族赋予的文化悟道。尽管,这些人占据了赫然于世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