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 :我给你3枚,我们的邮票就一样多了,问原来的邮票多几枚
当我原本拥有的邮票比你多时,要使我们的邮票数量相同,我需要把自己比你多出的那一部分平均分给你。这个平均分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我比你多出的数量除以2。通过这个操作,我与你就可以拥有相等数量的邮票。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假设我原本有16枚邮票,而你有10枚。那么,我比你多出的邮票数为6枚。为了使我们的邮票数量相同,我需要将这6枚邮票平均分成两份,每份3枚。然后,你将获得其中一份,我将保留另一份。这个逻辑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如果我比你多x枚邮票,那么为了使我们的数量相同,我需要将x枚邮票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为x/2枚。因此,当你获得我分给你的邮票后,我们两人的邮票数量就会相等。具体到题目中的情况,如果我分给你N枚邮票,我们就一样多了。这意味着我原本比你多出的邮票数正好是2N枚。例如,如果我分给你3枚邮票,说明我比你多出6枚邮票。这样一来,通过平均分配,我们就可以达到数量相同的目标。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邮票,也适用于其他种类的物品
一年级数学题如果我给你5个松果,我还比你多1个。问我原来比你多几个松果?
小学一年级学生看是不是可以这样去理解。假如我给你5个松果,我们俩一样多了。那么我原来比你多多少个?多5x2=10个。现在不是一样多,而是我还比你多1个。所以此题作法是:5x2+1=11(个)。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49~5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2.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并切实解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使学生在书面解决实际问题时,养成标注单位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教学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探究1.激趣导入:我们的好朋友一年级的小朵朵可急坏了,她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去帮帮她。2.分析问题(1)出示例题中第一个信息: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树上原来可能有多少个?(引导至少要23个)追问:有没有可能是20个、15个?为什么?在出示“还剩5个”和问题,完成的读一读。(2)解释“原来”是什么意思(动画演示把23个桃还给树上)?原来树上的桃分成了几个部分?怎样求原来的桃?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引导学生把摘下的桃和和剩下的桃合起来)3
小学一年级数学题,明明给了红红5元后,同样多,明明原来比红多多少钱?
5+5=10(元)明明原来多的两人平均分,给红红5元自己还剩5元,明明原来比红红多10元。
小学一年级数学题,明明给了红红5元后,同样多,明明原来比红多多少钱?
5+5=10(元)明明原来多的两人平均分,给红红5元自己还剩5元,明明原来比红红多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