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多少的题型
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多少的题型如下:1、有50个学生,2位老师。每人一瓶水,48瓶够吗?一共人多少瓶水?小月和小军一共折了16只纸船,其中黄色的有6只。小月折了9只。小军折了多少只?2、小明排在队伍的第一位,小华排在队伍的第八位,小明告差冲和小华之间还有庆埋几个人?3、站排,从前往后数,小红站在第3,小明站在第8,两个人中间有几个人?解答:8-3-1=4(个)答:两人中间有4个人。4、10个人站排,从前往后戚冲数,小敏站在第2;从后往返困前,小华站第2,小敏和小华之间有几个人?解答:10-2-2=6(个)答:小敏和小华之间有6个人。5、站排,小丽从前往后数是第4,向后转之后,从前往后数也是第4,小明站在排头,小军站在排尾,小明和小军之间有几个人?解答:这道题先求整个队伍的总人数:4+4-1=7(个)再求排头和漏仔念排尾的总人数:7-1-1=5(个)答:小明和小军之间有5个人。应用题类型:应用题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有关事实,反映某种数学关系(譬如: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等),并求解未知数量的题目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画图
关于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画图如下:1、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2、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3、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扩展资料:1、数一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2、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低处的物体。3、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4、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数学《比多少》 体现了11个核心素养中的哪些核心素养?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多少》这篇课文,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核心素养:1. 数学思维:《比多少》这篇课文通过比较数量的多少,让学生初步了解数量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数学语言:课文中使用了一些数学概念和术语,如“多少”、“比较”等,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和表述能力。3. 数字意识:在比较数量时,需要对数字进行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意识和理解能力。4. 数据分析:通过比较数量,学生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5. 推理能力:通过比较数量的大小关系,学生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6. 空间观念:在比较数量时,需要对物体的大小和位置进行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7. 创新思维:通过比较数量,学生需要进行思维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上所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多少》体现了多个核心素养,其中包括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数字意识、数据分析、推理能力、空间观念和创新思维等
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2.通过开放型的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从而感知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多与少的概念 师:同学们,回头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教室里有很多听课的老师。 师:你能用多或少描述以下听课教师与讲课教师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1:听课的教师比讲课的教师多。 生2:我班的同学比听课的老师少。 生3:听课的老师比我班的同学多。 生4:台上的桌子比台下的桌子少。 生5:我班的女孩比男生少,男孩比女孩多